開箱
-
「金士頓 Kingston DTCNY20/32GB」實測開箱,「2020年鼠生肖」討喜造型絕佳送禮首選隨身碟!
Kingston (金士頓)在每年的新年期間,都會推出對應於該年份的12生肖造型隨身碟。當然,今年也不例外,因應鼠年到來,Kingston也推出鼠年生肖造型隨身碟禮盒,造型頗具喜氣,適合喜愛蒐集12生肖造型產品的玩家入手。 這次Kingston的鼠年生肖碟,外盒採用圓型透明壓克力包裝,一眼就可以看到金鼠站在裡面。在包裝貼紙則可以看到型號為DTCNY20/32GB,代表DataTraveler系列Chinese New Year 2020年版本32GB容量之隨身碟,將包裝紙翻開,可以看到裡面有規格與相容性標示。包含採用USB 3.1 Gen. 1規格,可相容於Windows Vista SP2以上/Mac OS X 10.7/x以上/Linux v2.6.x以上,以及Chrome OS等作業系統等等,另外也標示出,此隨身碟擁有5年保固,只要正常使用下,有發生任何非人為因素所造成的故障狀況,就能找Kingston原廠來換修喔! 將外盒貼紙撥開,即可開啟上蓋,可愛的金鼠隨身碟則置放在裡面,這次Kingston的鼠年造型隨身碟,主體採用橡膠材質,鼠鼻則是隨身碟。鼠尾巴則是一個圓孔造型,可以連接各種吊飾使用。將鼠鼻取下,就是一小塊鍍金的USB隨身碟。在連接埠那邊可以看到USB 3.x的藍色接頭,表示此為USB 3.1 Gen. 1的高速隨身碟。 金鼠隨身碟在還沒取出隨身碟的情況下,具有耐撞能力,因此不小心摔到或是撞到,都不會影響到內部的資料。 接下來就跟2019年的代表-,來做個比較吧!首先在外型方面,2020年的金鼠隨身碟,採用米白色造型為主,搭配耳朵與鼻尖的粉紅色設計,以及鼠鼻周圍的金色,讓整體看起來更加可愛、討喜,體積也比較小巧一點點。相較於豬豬隨身碟外型都是以粉紅色系為主,圓胖胖的身子再搭配豬鼻周圍的金色設計,也頗討喜。可說是兩者皆其特色。 至於在隨身碟方面,豬豬隨身碟的圓鼻造型,能立起來以方便擺放,不過也由於其過於圓潤的周圍設計,若安插在一般主機板的USB插槽時,有可能容易擋住上下的USB插槽,比較適合安裝在USB孔比較散開的電腦上。此外,在拔取時,因為豬鼻完整貼附於USB插槽,可能會比較不好拔取,因此在插拔時,施力上要稍微注意一點,才能方便取出。 相較於金鼠隨身碟採用微尖鼻型設計,雖然無法立起來,但在插拔時就可以比較好捏到其鼻子,將隨身碟輕鬆插拔!且因其較窄設計,因此不會擋到上下的USB插孔,在與其他USB周邊搭配使用時,會顯得更加實用!至於要插回金鼠主體時,則有上下分別,插反就回無法密合,不像豬鼻就算上下插反也是能密合的。 在效能方面,因金鼠隨身碟採用USB 3.1 Gen. 1的規格設計,因此存取速度基本上就比一般USB 2.0隨身碟還快,實際透過CrystalDiskMark來進行測試,結果發現循序讀取高達141.37MB/s,循序寫入則達到14.68MB/s。因此從數據來看,Kingston的這隻金鼠隨身碟,僅適合拿來做一般資料的存取,不太適合拿來製作各式作業系統的開機碟。 整體而言,Kingston這隻金鼠隨身碟,以討喜的外型,搭配有趣的隨身碟拔取設計,並提供高速的存取,不僅適合自用或送禮,以祝福大家2020年 “鼠”運亨通! 連結=(01)金士頓Kingston XS1000 2TB External SSD實測開箱:體積輕薄、效能優越的高性價比外接式硬碟![http://www.pcdiy.com.tw/detail/27240]
-
建構Wi-Fi Mesh免花大錢、簡單設定就能無線網路罩全家:Mercusys Halo S12開箱
相信不少玩家在家中的Wi-Fi在某些地方會有死角的狀況,使得有些地方不是沒有信號,就是信號斷斷續續,於是買了第二台Wi-Fi路由器來改善,卻又因為兩台機器的SSID不同,設備不會自動切換訊號,需要頻繁的手動選擇Wi-Fi。 如果不希望如此麻煩的進行手動切換,搭建Wi-Fi Mesh便是一個更加方便的選擇,然而看向網路賣場上的Wi-Fi Mesh的路由器,價格可能立即就想要讓人打消購買的慾望,對此Mercusys(台灣稱作:水星)推出了超高C/P值的Halo S12 Wi-Fi Mesh路由器,且包裝內一次給你兩台,要讓大家以更易入手的價格,來享受到Wi-Fi Mesh的便利。 Mercusys Halo S12「AC1200無線雙頻網路Wi-Fi分享Mesh網狀路由器」的外觀非常的小巧可愛,四四方方的白色機身與只與一個馬克杯差不多大小,不管是放在客廳、書房還是臥室,都能夠很輕易地融入裝潢之中,且不會像一般的Wi-Fi路由器一樣占用掉大量空間。 在按鈕與I/O的設計上,Mercusys考量到一般的家庭成員對於路由器的要求只要能夠上網即可,不需要過度花俏和複雜的功能,Halo S12對這方面做出相當高的簡化,正面僅設有一個配對按鈕,並且結合了LED指示燈,機背的部分則有電源孔、Reset孔和兩個RJ45的網路孔(用以連接WAN或LAN)。 Halo S12的規格部份,可支援2.4GHz與5GHz雙頻訊號,2.4GHz的總頻寬達300Mbps,5GHz的總頻寬867Mbps。搭配其超簡化不複雜的設定方式,用戶只要設定一組SSID即可涵蓋所有頻道與Mesh網路。之後不管是電腦或其他3C裝置與S12連接時,就會自動偵測並連接到最適合的頻率。若家裡經常會有訪客拜訪的話,亦可加設訪客網路,以與自家內部網路做區別。至於對外網路部份,S12適合普通家庭大多數都申辦到100Mbps以下的寬頻速度,因此可說是能滿足一般家庭的配置等級。 在首次連線的設定上,與大多數的Wi-Fi路由器相同,玩家需要先將其中一台Halo S12接上數據機與電源,並等待指示燈從閃爍轉為恆亮之後,接下來就可以透過手機或是電腦以Wi-Fi來連接到Halo S12,至於預設密碼(SSID)的部分則是黏在機器的底部。 連接成功之後,打開網頁瀏覽器,輸入「http://mwlogin.net」便可以進入路由器的後台管理介面,全中文介面呈現,淺顯易懂,第一次設定時候會要求玩家先設定一組後台管理密碼,確保路由器不會遭有心人士的入侵,接著按照指示設定Wi-Fi名稱與密碼,最基本的路由器設定就完成了。 由於Halo S12是一款Wi-Fi Mesh產品,在增加路由器Wi-Fi節點的部分,Halo S12的操作相當簡單,玩家只需在設定畫面按下「新增設備」後,於五分鐘內將第二台裝置接上電源,並按下正面的配對按鈕,稍微等待一段時間,就能自動完成。 不要看Halo S12小小一台,在信號的處理能上還是有一定水準的,以普通家庭申辦的寬頻速度多在100M以下來說,想要跑好跑滿完全不是難事,更重要的是它還具備極為優秀的信號覆蓋能力,使用兩台Halo S12組成的Wi-Fi Mesh系統,其覆蓋率高達78坪(260平方米)的室內空間,以一般單層公寓的空間來說,想要達到無死角的Wi-Fi信號覆蓋率,完全沒問題。要是覺得放2台還不太夠,Halo S12還可依照實際的家庭環境,將Halo數量擴充到最多7台,讓您就算是廠房級的超大房子,也能訊號完全一把罩! 至於住在多樓層透天厝的玩家,超高的覆蓋面積除了可以讓路由器的擺放更加彈性之外,Halo S12還具備自動信號修復功能,當串聯的節點有發生故障時,Halo S12會自動偵測,並與其他正常的節點重新建立連線,優先確保Wi-Fi訊號的穩定性,讓玩家免去訊號不穩和手動切換的麻煩。 目前市場大多數的Wi-Fi Mesh路由器不是價格昂貴,就是設定麻煩,對於一般只是逛網站、追劇、聊天的家庭來說,負擔著實不小,而Mercusys推出的Halo S12選擇從居家生活作為出發點,不論是外型還是功能設計,甚至就連價格都非常的平易近人,讓玩家不管在家中的任何位置,都有良好的無線網路訊號,還在上廁所的時候數著磁磚嗎?趕快入手Halo S12擺脫訊號死角的痛苦吧! 廠商名稱:聯洲國際 官方網站:www.mercusys.com/tw/ 聯絡電話:02-8953-0255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MSI MAG CORELIQUID 240R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實測開箱,270度旋轉支援、陶瓷軸承水冷頭!
CPU水冷散熱可說是越來越熱門了,尤其自從新一代Intel Comet Lake-S系列處理器登場以後,其高效能的輸出,勢必需要強效的解熱能力輔助,藉此將處理器溫度快速帶走、避免溫度過高而導致效能下降。微星MSI年初時曾推出MAG CORELIQUID水冷式散熱器系列,就是針對新一代處理器所打造,尺寸規格方面有240mm和360mm兩種,這次我們測試的是前者、尺寸較小的版本。 CORELIQUID 240R水冷散熱器採一體式設計,外型具備大量RGB燈效,除了水冷頭部分有MSI經典龍魂Logo會發光以外,周圍也有線條燈效做搭配,同時水冷排的兩顆120mm風扇也採ARGB燈效設計,接電後視覺效果十足。 在內部設計方面,CORELIQUID 240R支援Intel LGA115x和最新的LGA1200腳位,先前的LGA 1366 / 2011 / 2011-3 / 2066也都一併支援,而AMD方面則是除了目前的AM4腳位外,FM2+ / FM2 / FM1 / AM3+ / AM3 / AM2+ / AM2等也全數支援,可對應目前市面上主流CPU的腳位。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UBeeJNu53k ▲水冷頭270度旋轉能力示範影片,解決線材安裝不易與水冷頭方向歪斜的問題。 這邊我們也藉由MSI MEG Z490 UNIFY主機板和Core i9-10900KF處理器做搭配,藉由AIDA64Extreme做系統穩定測試,看看CORELIQUID 240R應付高壓環境下的效能表現。 ◆處理器:Intel Core i9-10900KF ◆散熱器:MSI MAG CORELIQUID 240R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 ◆主機板: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oyal 3600 8GB x2 ◆SSD:CORSAIR MP600 NVMe PCIe 4.0 x4 M.2 SSD 2TB ◆Power:Thermaltake Tough Power XT Platinum 1275W ◆驅動版本: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版本1903 在經過約30分鐘的測試後,處理器、顯示卡和SSD之間的溫度表現穩定,以HWINFO來看,處理器最高溫來到77度,但平均落在70度左右,而顯示卡的部分則是落在60度左右。 總結來說,MSI這次針對水冷系統推出的MAG CORELIQUID系列,支援Intel和AMD主流處理器腳位,玩家可以自行選擇,而外觀上也有ARGB全面支援,可藉由Mystic Light燈效軟體控制,並可和其他MSI產品進行燈效同步。至於解熱能力方面,在實測過中並無感受到處理器有降速情況,即便是搭配頂級10代U (Core i9-10900KF),基本上也是沒問題的,但玩家們自己如果還擔心散熱能力的話,可以考慮選擇360mm的版本,或者是額外加裝獨立風扇強化散熱。 另外,水冷頭本身提供100,000小時壽命、兩顆風扇也有70,000小時壽命,等同於即便一天運轉8小時,水冷頭可用34年、風扇壽命則是長達23年之久,基本上產品耐用度是有保證的,玩家們可以放心使用。 順帶一提,現在ITX系統正夯,CORELIQUID 240R水冷散熱其實這時候也正好可以派上用場,微星龍粉們如果想組裝小龍魂機的話,可以搭配Z490I UNIFY主機板做足整套信仰。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38&v=eCFIugeytO8&feature=emb_title ▲MSI MAG CORELIQUID系列散熱器介紹影片。 →更多的【PCDIY! Case / Power / 機殼 / 電源供應器 / 電競機殼電源】: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 / 空冷 / 水冷 / AIO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 風扇】: →更多的【PCDIY! 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 顯示卡支撐架】: →更多的【PCDIY! Monitor / 顯示器 / 電競螢幕 / 投影機 / 電視機 / 螢幕架】: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
黑化微星龍質感、無RGB極低調設計,MSI MEG Z490 UNIFY主機板開箱
對應Intel Z490主機板上市,先前小編已經和大家介紹過MSI MEG系列的,這次要來跟大家介紹的是同為MEG系列、但定位更入門一些的Z490 UNIFY,本次收到的為標準ATX尺寸,MSI另有推出ITX版本的Z490I UNIFY,主打的自然就是ITX小機殼系列,不得不說近期ITX的話題確實頗高,未來有機會的話會再跟大家介紹。另外,也幫大家對比一下這幾款主機板市場上的平均價位,目前已知Z490 ACE建議售價在11,990元、Z490 UNIFY則是9,290元。 和Z490 ACE簡單對比的話,硬體規格配置方面可說是全部相同,包含記憶體超頻能力支援和PCIe插槽、M.2 SSD插槽數等等,外觀上主要可見的明顯差異,在於Z490 UNIFY少了RGB燈效,同時在網路傳輸的部分取消Intel I219V 1G LAN網路埠,這兩點可作為Z490 UNIFY在定位上比Z490 ACE稍低一些的佐證。接下來就來看看這次Z490 UNIFY開箱囉! Z490 UNIFY在外觀上採用全黑化PCB板設計,不具備任何RGB燈效(Z490 ACE是有燈效的),小編個人是覺得這樣的設計滿有質感的,極度低調,不過RGB的燈效畢竟還是見仁見智,玩家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做判斷。 至於在內部硬體規格方面,PCB為六層板,處理器腳位為LGA 1200規格,搭配16+1相數位PWM供電,單相支援90A SPS,另有鈦金電感輔助,能穩定處理器所需的供電以讓效能發揮出來。而在散熱效果部分,搭載Zero Frozr技術,藉由I/O保護蓋下的獨立散熱風扇導流,強化處理器MOSFET周圍的散熱所需能力,進一步穩定主機板的整體運作。 再來就是實際測試囉!為了對應Z490 UNIFY的定位,小編找了手上的Intel Core i9-10900KF十核心處理器來對應,而在顯示卡的部分則是以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做代表,其他詳細測試平台規格如下: ◆處理器:Intel Core i9-10900KF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 ◆主機板:MSI MEG Z490 UNIFY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oyal 3600 8GB x2 ◆SSD:CORSAIR MP600 NVMe PCIe 4.0 x4 M.2 SSD 2TB ◆Power:Thermaltake Tough Power XT Platinum 1275W ◆驅動版本: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版本1903 看完了基本測試部分,接著來看看創作者相關的測試項目結果吧! 最後我們來看看,針對創作者測試中我們新增的測試項目:DaVinci Benchmark,主要藉由一連串預先設定好的影像處理流程,針對不同的編碼Codec做測試,最終彙整出數據報告。測試項目作為對照的主要硬體規格為9900K處理器加上Titan RTX顯示卡,測試項目可分為4K、8K和Fusion,這邊為求測試方便我們找了4K測試項目作為基準來比較,對照組的總分為1000,其他各項成績落在100分。 以下圖表分數代表的意思為,首先,針對DaVinci Resolve各項影像處理步驟做標準化流程設定,然後藉由不同的Codec編碼(主流常見的5種)做連續測試,測試結果會自動進行評分。 上述兩張圖的10個分數,總共加起來是920.2分,對比其對照組Titan RTX的1000分來說,可說是非常強勁的表現了!由此可見Z490 UNIFY在搭配最高檔i9-10990KF處理器,以及GTX 2080 SUPER顯示卡之下,其在影像創作的整體表現,幾乎可跟9900K+Titan RTX相媲美。 不得不說這次MSI Z490 UNIFY主機板的新設計在視覺上來看真的很有質感,全黑化以後的PCB板搭配無任何RGB燈效,讓玩家在觀看時會更直覺的看到微星龍浮雕和MSI Logo及其他線條質感設計,無RGB反而加分。而在內部效能方面,為滿足Core i9-10900KF 10核心的高功耗需求,Z490 UNIFY無論是在穩定供電還是散熱效果方面,都掌握得非常不錯。 雖然說在硬體配置部分沒有雙網路埠,但至少已經提供更強大的2.5GbE LAN網路埠作主要有線連接,同時在無線網路部分也有Wi-Fi 6新世代標準支援,就各方面來說,如果玩家想要在預算控制內,達到最大化且有效運用所有MSI給足的使用彈性的話,MSI MEG Z490 UNIFY會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打造ITX主機正好、Intel「十代力量」創作力爆發!ft. Z490I AORUS ULTRA
ITX系統,以往算是只有PC老手或是特別熱愛小機殼的玩家喜歡,雖然說外觀小巧可愛的主機能夠減少電腦桌面佔用空間,視覺上也更加美觀,但往往在一般的升級、散熱或是組裝方面卡住許多想要進入ITX世界的玩家。然而,玩家們對於ITX的熱愛始終未減,加上創作者話題和玩家群興起,他們對於電腦系統外觀的時尚專業要求,間接導致ITX系統更加惹人愛~ 最近Intel針對全新的第10代處理器推出對應的Z490系列主機板,當中除了經典的ATX尺寸主機板以外,也不乏許多ITX主機板選擇,而其中,算是格外亮眼的一個,主要是這次一改往年大鳴大放的高調設計,改走小巧精品視覺風格,這也讓專業玩家們多了一個精巧的好選擇。除此之外,作為Z490階級的高階主機板,在硬體配置上也已經針對頂級處理器做好應對,以便讓玩家享有穩定的效能表現。 除了主機板以外,機殼廠商們也不斷推出因應各式主機板大小和系統需求的機殼,近期最受矚目的ITX機殼自然就非莫屬,它精緻的線條外觀下,搭配頂部的木質上蓋,各式設計質感都在狙擊著創作者們心中的時尚魂!這次小編就把Z490I AORUS ULTRA和Era ITX拿來做為組裝ITX系統的示範,順便也來測試看看它們之間能夠迸出什麼樣的火花。 ITX系統的最大特色絕對就是它精緻小巧的外觀,往往能夠吸引非常多注目禮,尤其若是創作者們設計得宜的話,在電腦桌周圍做個簡單的視覺設計,就能很輕鬆的凸顯出專業、時尚的氣息,這同時也是部分女性電腦玩家在選擇機殼時,容易偏好ITX系統的原因之一:可愛、好看。 不過話說回來,其實ITX雖然有著小巧的外型,但在過去對於許多玩家來說:「成也體積、敗也體積」,機身小意味著散熱和升級空間都是必須注意的關鍵。傳統一般常見的ATX機殼,雖然體積大、佔空間,但不得不否認的是它空間相對來說也非常足夠,除了能夠滿足多數的主機板空間以外,也能有寬裕的空間能夠做更多的升級和散熱系統建構。 反觀ITX機殼的部分,除了考量到玩家選擇機殼本身的空間配置以外,另外也需要看搭配的主機板本身擴充能力是否充足。 先來看看Z490I AORUS ULTRA主機板本身的設計,ITX機殼因為體積小的關係,所以在內部的主機板選用上以往會給人相對較弱的形象,但AORUS Z490I ULTRA首先在外觀部分搭上近年「電競轉低調」的熱潮,大量應用了極具質感的髮絲紋設計,加上簡單的AORUS老鷹頭Logo和線條搭配,簡單但不失優雅。同時,內部用料和硬體規格布局上也給的十分優秀,雖然作為小主機板,但該有的頂級硬體規格對應能力一樣也不缺。 首先處理器周圍為求能完整對應高階Intel 10代處理器,採用直出式8相數位VRM供電,搭配單相90安培Smart Power Stage電晶體,確保最高能提供720的總功率配置。內部採用100%全數位PWM控制器,並搭配新型鉭聚合物電容陣列設計和實心針腳ATX 12V電源插槽,主機板本身還用上10層PCB電路板設計,能夠提供非常穩定的處理器效能。 主機板除了能夠確保即便在安裝10核心處理器也能穩定運作之外,其他硬體規格配置同樣給好給滿,像是記憶體插槽部分雖然因為Mini-ITX主機板的緣故僅提供兩組,但在外觀上為求穩定度都給出金屬裝甲設計以穩定訊號,同時也防止PCB變形和扭曲。而AORUS也確保在嚴格的相容性和效能測試下,能為玩家帶來高達DDR4-5000以上的運作頻率,玩家如果手上有能對應高時脈記憶體的話,搭配XMP設定時,就能獲得穩定且超高的效能表現。 作為ITX主機板佼佼者之一,為了解決ITX系統給人的「難升級、擴充弱」形象,Z490I AORUS ULTRA首先在基本的PCIe插槽上給出了PCIe 4.0 Ready插槽,採用較低阻抗的增強型PCIe 4.0 x16插槽,並且備有專屬的強化裝甲設計,可避免玩家在安裝大尺寸顯示卡時因為施力不當或顯示卡過重的關係造成損害。插槽周圍佈有PCIe 4.0 Turbo B-Clock晶片,作為PCIe 4.0超頻的外部時脈產生器,雖然現階段Intel 10代Comet Lake-S系列處理器並未支援PCIe 4.0介面,但Z490I AORUS ULTRA已「超前部署」、提前為玩家做好未來升級準備。 另一方面,儲存空間以往在M.2 SSD尚未普及以前,ITX主機板本身雖然提供大量SATA連接埠給玩家使用,但ITX機殼空間卻無法全面的滿足玩家需求,礙於空間限制的關係,往往最多只能安裝2~3顆HDD已算是極限,同時SATA速度上也無法因應當今講究高效能玩家的需求。 然而隨著時間和技術的改進,現在M.2 SSD已經算是非常普遍的存在,而Z490I AORUS ULTRA也對應了這點,在主機板上給出兩組M.2 PCIe 3.0 x4 SSD插槽、正反面各一條,兩條都採Type 2280尺寸,但位於正面的主插槽採用低阻抗的M.2 PCIe 4.0插槽確保其穩定性。 對於小機殼來說,不管是PCIe 4.0 x16插槽、還是有雙M.2 SSD,都是一般玩家或專業創作者非常重要的存在,畢竟在多工高壓環境之下,越多的SSD插槽意味著更好的升級彈性,同時兼顧PCIe 4.0 x16插槽的設計下,也是為了未來的硬體做好簡易升級而提前部署,玩家可以輕鬆在不失精緻的小巧外型下,藉由Z490I AORUS ULTRA做好未來彈性擴充的準備。 有了高效的硬體規格支援,當然在後線的支援也要做足,畢竟不管是處理器還是記憶體、甚至顯示卡和SSD等,在高效運作時都會產生大量的廢熱,若不快速將其帶走,將會影響到硬體本身的效能表現,為此,Z490I AORUS ULTRA在散熱效果方面也是做好做滿。 首先在I/O保護蓋部分做的多道切削設計,不只是為了迎合整張主機板的視覺效果,同時也是為了要讓風流能夠更加流暢,搭配處理器周圍與MOSFET直觸的熱導管和7.5W/mk LAIRD導熱墊的輔助,以及主機板作為美背設計的散熱背板,再再都是為了強化整體的散熱效果。 而對應SSD高壓環境下產生的廢熱也有可能造成降速問題,AORUS為主M.2插槽以及其下方的Z490晶片組提供多層複合式架構散熱片,同時為SSD和晶片組帶來散熱效果,確保整體的效能穩定度。 而在外部支援部分,Z490I AORUS ULTRA具備四組風扇 / 水冷接頭,同時也有四顆測溫點即時偵測,搭配複合式風扇接頭的設計下,藉由Smart Fan 5的輔助,玩家可以自行定義風扇接頭所能控制的配置,以因應主機板上測溫點所偵測到的溫度變化,以便在主機高效運轉時,即時兼顧低溫需求,確保專業創作者或玩家使用ITX系統時,能夠享有穩定又高速的效能。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雖然稍有減緩,但不可否認的,防疫期間仍是人人自危,待在家中畢竟還是最安全的方法,也因此,網路連接的能力也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了。以有線網路來說,Intel Z490主機板因應新世代強化網路需求,Z490I AORUS ULTRA也因此搭載了Intel 2.5GbE乙太網路技術,可提供高達2.5 Gbps的網路傳輸速度,對比傳統1 GbE網路快上2.5倍速度,在當前這個急需網路的時代,可說是最完美的支援。除此之外,Z490I GAMING ULTRA也具備Multi-Gig技術,透過RJ-45網路介面,不用更換線材就能直接相容10 / 100 / 1000 / 2500 Mbps等不同網路速度,使用上方便許多。 另一方面,在無線網路傳輸部分,新一代Wi-Fi 6 (802.11ax)網路標準逐步普及,眾多家用路由器也開始紛紛推出對應產品,順應這波新世代潮流,Z490I AORUS ULTRA主機板搭載Wi-Fi 6功能,搭配2x2布局,一般甚至不需要連接隨附天線,即可直接接收到Wi-Fi 6網路訊號,因此玩家想打造更簡潔的電腦桌面系統的話,也是可以直接藉由無線網路連接使用,要是覺得訊號太弱,即可拿出產品隨附的天線座來連接到Wi-Fi埠,以強化訊號穩定度,並增加無線傳輸效能。 最後,在影像輸出的部分,由於對應的是ITX機殼,因此若玩家選擇的機殼無法額外提供獨立顯示卡空間的話,Z490I AORUS ULTRA也提供獨立的HDMI 2.0和DisplayPort 1.4,若玩家想要打造極緻小巧的ITX系統,並且直接使用處理器內顯晶片做影像輸出的話,也能輕鬆使用。 在音效方面,由於不管是創作者還是遊戲玩家都會有音效輸出的需求,因此,為了提供優秀的音質表現,Z490I AORUS ULTRA主機板搭載ALC1220-VB音效晶片,提供120dB超高訊噪比音效,同時也內建Smart Headphone Amp技術,能夠自動偵測玩家使用耳機的阻抗值,以便提供最佳的音效動態特性,並且避免音量過低或失真、甚至爆音或輸出功率過大導致耳機毀損等情況產生。另外,新一代的VB系列音效控制晶片也提供前置 / 後窗麥克風訊噪比SNR達110 / 114 db,可以讓音質表現更加生動。 最後,Z490I AORUS ULTRA也搭載DTS:X Ultra技術,可依據聲道、場景和不同物件,針對各種耳機和揚聲器做即時校正,提供DTS編解碼器的後繼處理增強功能和設備級別調整,為遊戲和音樂提供更真實的3D音效體驗。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OccpW14zjw&feature=emb_title ▲AORUS官方針對DTS技術做的解釋影片,有興趣的玩家不妨參考。 接下來我們就實際組裝起來上機實測了,機殼部分選了目前ITX機殼選項中非常火紅的Fractal Design Era ITX做示範,在Z490I AORUS ULTRA小巧精緻的外觀下,搭配Era ITX機殼的木質上蓋質感,不得不說是一種視覺上的饗宴無誤! 由於這次測試目的,主要是為了對應創作者的工作環境內容,同時也對應ITX主機板和機殼在零組件的選擇,即便Z490I AORUS ULTRA有對應最高階10核心Core i9-10900K處理器的能力,但為求整體穩定性,在綜合考量下,我們選了Core i5-10600KF處理器來當這次組裝的主角,其採用6C/12T配置,加上基礎動態時脈可達4.1 / 4.8GHz的情況下,整體的效能表現仍舊不俗,足夠應付多數創作者的日常需求,玩家有餘力的話,自然是可以在機殼和預算的考量下做額外升級。本次其餘硬體規格配置如下: ◆處理器:Intel Core i5-10600KF ◆顯示卡:GIGABYTE GeForce RTX 2060 SUPER Gaming OC 8G ◆主機板:Z490I AORUS ULTRA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oyal 3600 8GB x2 ◆SSD:CORSAIR MP600 NVMe PCIe 4.0 x4 M.2 SSD 2TB ◆Power:XPG CORE REACTOR 650W ◆驅動版本: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版本1903 另外我們也額外使用了Adobe Photoshop和Premiere Pro進行Puget Systems Bench測試,主要是以各式軟體的工作環境和功能進行一連串的穩定測試,並比較結果,用來作為對比的工作檯硬體規格基本為Core i9-9900K加上NVIDIA GeForce RTX 2080(Photoshop測試用)或Titan RTX(Premiere Pro測試用)的等級,並搭配64GB的記憶體空間和1TB SSD。以Photoshop測試為例,其工作站獲得1000分,我們的測試結果為1072.6總分,基本上是比工作站使用的硬體規格還要來得更高的。 在Adobe Premiere Pro的測試中,其總分同樣也是1000分,我們的測試結果則是獲得481分,但畢竟其顯示卡是採用Titan RTX,和我們的RTX 2060 SUPER並非同一個等級,也因此分數對比下來稍低也實屬正常,不過整體來說,這台ITX主機約莫是其一半的效能表現。 本次Puget Systems Bench測試所使用的工作站對照平台和Z490I AORUS ULTRA的規格對照 ITX小機殼在過去給人的形象一向就是空有外型、但機身限制下也讓人綁手綁腳,不只要兼顧系統擴充能力,同時也要顧及到散熱效果的維持等等,但隨著廠商技術的不斷進步,其實小巧的主機板在現階段搭配適當的零組件組合,也能有極致的穩定爆發效能,尤其在現階段防疫期間,無論是遊戲還是創作者工作,都在在講求系統的整體穩定性,也因此,Z490I AORUS ULTRA在其小板的外型下,以頂級的用料,並提供多樣的擴充能力和系統穩定性,讓ITX的身軀,也能與一般MicroATX主機板媲美。 此外,在經由實際組裝與測試之後,其效能表現更是顛覆廣大的創作者與玩家們的傳統印象,證明ITX的表現並不差,而技嘉的Z490I AORUS ULTRA的種種功能絕對能Hold得住玩家的需求。至於外觀視覺上,透過這次Fractal Design Era ITX機殼的搭配,使得這款迷你電腦系統,在外觀上真的非常精緻好看。整體來說,好的ITX主機板,搭配精緻的機殼,非常適合喜歡追求效能、但又希望能有好看主機外觀和寬裕工作環境的玩家選擇做搭配,值得玩家們在組裝下一台電腦時做為參考。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威剛 ADATA SE760 512GB」實測開箱,USB 3.2 Gen 2外接式固態硬碟!
隨著SSD已經普及到玩家的桌機與筆電當中,連帶的也開始延伸至外接式的領域,除了價格慢慢的降到玩家比較可以接受的區間帶之外,小巧好攜帶又不怕隨時移動的特性,也漸漸的在市場上站穩腳步,下一波可望取代原本2.5吋小型外接式硬碟的佔有率;這次入手的ADATA威剛SE760外接式SSD,採用了簡約流線造型搭配金屬殼與髮絲紋路設計,走精品質感風格路線,誰說外接式固態硬碟不能效能與時尚兼具! ADATA算是玩家相當熟悉的一個品牌了,除了在M.2與2.5吋SSD上面取得了十分不錯的成績外,外接式SSD方面也陸續地推出了幾款版本,這次推出的SE760就是訴求「極速美學、優雅內斂」主軸的版本,所以在整體的設計上面採用了金屬外殼搭配髮絲紋,以期創造時尚精品質感風格;整體尺寸為122.2x44x14mm(LxWxH)、重量95g,單純以握在手上的大小來看算是有點稍大(相對性、比較其他較小型版本),但是由於整體的設計外觀算堅固型,即便直接插在口袋中也是硬梆梆的不怕壓壞(笑 SE760一共有3種容量:256GB、512GB、1TB,顏色方面則是提供了灰、黑,採用的介面是USB 3.2 Gen2 (10Gb/s),官方標示的讀取速度達1000MB/s,這比起先前常見的2.5吋外接式硬碟來說,快的可不是一點點啊~(號稱讀取速度快上12.5倍以上) 細部設計就來看開箱照吧! 既然是SSD規格,效能上當然是要能夠大勝2.5吋外接式傳統硬碟才行,官方資料標示為1000MB/s讀取速度,那就實機來看看效能表現就一清二楚了!這邊要稍微注意一下,要記得接上有支援到USB 3.2 Gen 2以上規格的USB插孔,否則效能數據會有落差喔! 如果主機端有提供Type-C連接埠的話,就可以直接使用內附的那條C to C的連接線了,一接上去就可以看到側邊的Type-C插孔旁指示燈亮起囉!先透過CrystalDiskInfo看一下SE760的相關資訊,可以看到型號是SX6000LNP,看來SE760裡面採用的就是XPG SX6000 Lite版這一組,那接下來就來檢視一下實際的效能表現吧~ 這裡也簡單透過CrystalDiskMark、TxBENCH、ATTO這三款軟體來檢視一下實際效能數據,在CrystalDiskMark上面的實測成績為1063.52/879.34 MB/s、TxBENCH上頭則是1031.829/872.603 MB/s、ATTO測到的則是1001.47/829.93 MB/s,基本上都超過官方標示的1000MB/s讀取速度,而寫入效能大概都落在800多,也算相當不錯了。 若是以作為隨身使用備份資料來說,SE760算是相當便利的儲存工具,即便是下載了大容量的影片檔案,也能夠輕鬆又快速的備份無虞。 有別於一般常見的方形設計,長條式風格的SE760更容易讓玩家攜帶,效能上的表現搭配USB 3.2 Gen 2介面也可以達到破1000MB/s讀取速度,採用Type-C規格、適用目前主流,除了支援Android、Mac OS以及Windows作業系統外,還能夠支援家用遊戲主機、載入遊戲更快速,加上設計上的洗鍊流線外型與時尚科技風格,算是集結多樣特色於一身的一款外接式SSD了。 題外話:由於設計上採用了金屬材質,所以夏天還蠻冰涼的,小編個人覺得很適合拿來當紓壓工具啊!握著就是冰涼感、夠堅硬所以可以用力掐XD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g_DnK0qoe0&feature=emb_logo ▲ADATA SE760 External SSD - SIMPLY FAST 廠商名稱:ADATA 威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309-309 廠商網址:www.adata.com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絕妙搭配!螢石EZVIZ C6CN 1080P 球型IPCAM簡測開箱,絕妙搭配網路攝影機!
目前在台灣政府的努力與民眾的配合之下,台灣的疫情逐漸趨緩,許多悶壞的民眾開始會趁假日出遊,與多公司也開始安排間歇性的要求員工進到公司進行會議與工作,想要把近期難以透過遠端就能完成的工作進行分配。 不過也因為不定時甚至是突發性的召回,家中的事物反而又變得難以照顧,臨時出門,就怕已經養成的習慣一時之間難以改變,造成忘東忘西,或是家中的小孩、寵物發現家裡沒大人,開始趁機搗亂,此時若是剛好進到玩家的房間中偷玩電腦,造成工作到一半的資料遺失或損毀,那可真的是會欲哭無淚。 面對家中的小惡魔們,玩家可以透過EZVIZ螢石所推出的球型IPCAM C6CN(1080P)來隨時監控家中的狀況,玩家只要將攝影機與家中的2.4GHz Wi-Fi連接,或透過其RJ45有線網路連接之後,便可以透過手機近端(Wi-Fi)或遠端(3G/4G行動網路)的方式,來觀看家中的所有畫面,該攝影機支援360度旋轉鏡頭支援紅外線夜視功能,讓玩家能在手機上直接遙控,不分日夜、清楚觀看房間中的每一個角落。 當然一般玩家不可能隨時開著攝影機畫面,因此IPCAM C6CN還支援智慧追蹤與警報功能,機器能夠偵測人物輪廓自動進行追蹤拍攝,並發出警報到玩家的手機上,此時的玩家在看到畫面之後,還可以透過對講功能,直接發送語音,及時警告想偷偷闖入玩家房間的家中小惡魔。 應用程式在功能上除了可以用來操作攝影機之外,還整合了客戶售後諮詢功能,雖然說產品本身其實已經相當的簡單易用,但如果真的在使用過程中遇到困擾難題,玩家可以直接透過App洽詢線上客服,立即排解各種疑難雜症,相當貼心。 另外IPCAM C6CN還能夠成為家中的保全攝影機,機身內建了Micro SD卡的插槽並支援循環錄影,因此當未來疫情結束之後,IPCAM C6CN依然能夠照護居家安全,杜絕家中可能的「內憂外患」。 ●廠商名稱:螢石 (EZVIZ) ●產品名稱:EZVIZ 螢石 球型 IPCAM C6CN (1080P) ●官網: ●賣場連結: ●市售價:NT$ 1,088 ●代理商:富基電通 AFASTOR
-
「科賦 KLEVV CRAS C710 256GB」實測開箱,PCIe Gen3 x4 M.2 NVMe固態硬碟!
隨著近幾年SSD越來越趨向平價化,想要享受高速與大容量不必再花大錢,雖說SSD的製作技術越來越成熟,但因為市場應用導向,廠商也紛紛推出不同等級的產品,來滿足用戶不同的需求。然而使用者要如何在琳瑯滿目的SSD市場中,挑選出一台兼顧「穩定性」、「效能性」與「安裝便利性」的SSD呢? 關於上述的需求,科賦(KLEVV)其實早就幫消費者們設想周到了。其推出的CRAS C710 SSD M.2 2280 PCIe NVMe系列 (下稱CRAS C710),便可滿足上述的需求。先說大家最在意的「穩定性」部份,CRAS 710透過多樣的讀寫防護技術,來延長SSD的使用壽命,為減少每一個記憶體區塊的消耗和防止寫入出錯,導入了LDPC ECC錯誤校正技術,和全域平均抹寫技術(Global Wear Leveling),讓SSD每一個儲存單位都能平均使用到,可減少SSD出現壞區和寫入失敗的問題,從而降低資料的耗損。 在「效能性」方面,CRAS C710 SSD全系列採用3D TLC快閃記憶體,比起不少他牌採用QLC顆粒的SSD,有著更高的耐用度,此外科賦也使用到智慧型SLC快取演算技術,來提升性能和讀寫效率。以1TB機種為例,其循序讀寫效能可達2100 / 1650 MB/s,足以滿足絕大多數用戶們的使用需求。 至於散熱部份,科賦也特別對M.2 SSD的高發熱量造成資料傳輸速度下降的問題做出解決方案,利用智慧溫控調頻技術(Thermal Throttling)機制,讓SSD即使在高溫下,也能維持應有的傳輸速度,同時鞏固資料存取過程中的安全性與完整性。 最後,在「安裝便利性」方面,消費者在購入SSD之後,有些人會煩惱要如何將HDD的資料轉移到SSD,關於這部份,細心的科賦也注意到了,其提供了Acronis True Image HD資料備份軟體,平時能夠讓用戶方便進行日常的檔案備份之外,還可以透過它直接進行系統轉移,輕鬆地將所有系統資料通通帶到新硬碟上,讓使用者終於可以放下舊硬碟擁抱安全高速新浪潮! CRAS 710提供256GB、512GB、1TB等版本,並提供5年的有限保固,讓用戶的電腦在經過長時間的使用後,依然能夠保持穩定且無後顧之憂,值得消費者考慮選購。 品牌名稱:KLEVV - 科賦 廠商名稱:艾思科有限公司 - ESSENCORE 廠商網址: 代理商名稱:富基電通股份有限公司 - AFASTOR 代理商電話:02-8978-6066 代理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SanDisk WD_Black SN750 SSD 1TB」開箱,高效能固態硬碟全新登場!
Western Digital在儲存空間領域來說可說是滿有口碑的代表之一了,旗下針對主流和高端玩家的藍標、黑標SSD更是玩家選購時的一大選擇,不過近年來說到Western Digital,勢必有許多玩家都對2018年推出的WD Black NVMe SSD印象深刻,標榜黑標頂級讀寫速度和穩定性。近期Western Digital再度針對黑標SSD推出WD Black SN750 NVMe SSD,並具備有散熱片與無散熱片兩種版本,確保玩家在感受速度快的同時,還能享有穩定的SSD效能表現。 WD Black SN750 NVMe SSD和前一代產品相同,都採用TLC架構,確保速度和穩定性,容量空間的部分則是提供250GB到2TB的容量選擇,尤其2TB版本更是現階段居家工作期間最適合的大容量SSD選擇。至於硬體部分,主控晶片是採用自家SanDisk控制器,也同樣是64層3D TLC NAND Flash,官方提供的讀寫速度分別達到3470 / 3000 MB/s,比前一代產品更快一些,在現階段PCIe 3.0 x4介面中可說是速度上的佼佼者。MTTF達到1750萬小時,Western Digital也另外提供五年保固,確保玩家長時間能夠安心使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WD Black SN750 NVMe SSD還提供EKWB時尚散熱片設計,可自定和加強遊戲裝置,同時協助維護峰值效能,確保玩家在高速讀寫的同時,也能享有穩定的SSD效能表現。當然,玩家也可以選擇無獨立散熱片的版本,在價格上可以擁有不錯的平衡。 最後,Western Digital也提供像是WD Black SSD Dashboard軟體供玩家輔助使用、最佳化效能,會停用SSD上的低電力模式功能,讓SSD在高壓的遊戲工作階段期間所有磁道柱面都全速運行,維持高速的穩定效能。 WD Black SN750 NVMe SSD這一次在速度上對比前一代產品有所提升,雖然內部硬體規格基本上來說相同,但在外觀上又額外推出了搭載EKWB散熱片版本,讓玩家在擁有高速的同時,也能確保整體的穩定性,再者,容量選擇方面也提供最大2TB的版本,在現階段防疫期間玩家們都宅在家工作的當下,WD Black SN750 NVMe SSD高效能表現並兼具大容量的版本,仍是訴求效能表現的玩家比較合適的採購對象。 ●廠商名稱:Western Digital ●產品名稱:WD Black SN750 NVMe SSD ●官網: ●賣場: ●市售價: -無散熱片版本 250GB新台幣2,250元,500GB新台幣3,750元 ,1TB新台幣6,790元,2TB新台幣17,490元 -有散熱片版本 500GB新台幣4,190元 ,1TB新台幣7,450元,2TB新台幣18,150元 ●代理商:捷元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絕妙搭配:ROG X570 CROSSHAIR VIII HERO (WI-FI)主機板
ROG X570 CROSSHAIR VIII HERO (WI-FI)是對應先前AMD 7nm熱潮下推出的ROG主機板,也是作為ROG陣營中X570系列主機板的高階代表之一,具備無線網路模組提升使用彈性。在外觀上有著低調簡潔的設計,正面從左上延續至右下的銀色斜紋貫串,也增添了一股神祕的精品氣息。 這次ROG CROSSHAIR VIII HERO (WI-FI)主機板在外型設計上相較於上一代有許多改動,除了整體採黑色主色系外,I/O保護蓋上方的「CROSSHAIR VIII HERO」字樣可隨著Aura Sync燈效軟體調整燈光,PCIe插槽旁的保護蓋也有髮絲紋設計,讓整體的外型設計更加有高階精品的質感。 處理器腳位採AM4,可支援AND第三代和前兩代Ryzen處理器,記憶體部分最高可支援到64GB DDR4-4600+模式,超頻彈性和儲存空間都是足夠一般玩家使用的,而在PCIe插槽部分提供三條,皆為PCIe 4.0介面,其中兩條為x16通道、另一條則是x4通道。儲存空間的部分提供兩組PCIe 4.0 x4 M.2插槽,一組最高支援到Type 22110、一組則是支援到Type 2280,且兩組皆有散熱片保護。SATA 6Gb/s插槽部分則是共提供8組。 ROG X570 CROSSHAIR VIII HERO主機板作為ROG旗下高階AMD主機板之一的選擇,在硬體規格配置上可說是佛心十足,從外觀上來說非常有低調的質感設計,同時精品風氣息也爆發。另外,在硬體規格配置上也是,除了支援Ryzen AM4腳位處理器以外,另外在記憶體的部分超頻能力也具備,PCIe插槽部分也是彈性十足,不管玩家在居家防疫期間是打算拿來玩遊戲還是做為創作相關工作使用的話,都可以拿來提供玩家不錯的彈性使用。 ●廠商名稱:華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產品名稱:ROG X570 CROSSHAIR VIII HERO ●官網: ●賣場: ●市售價:13,090元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浦科特 PLEXTOR S2C 512GB SSD」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
- PHILIPS 276E8VJSB/96顯示器實機開箱, 史上最超值27吋4K級IPS面板極細窄邊框螢幕!